
【遊記●日本】金澤 尾山神社 @ 融合東方與西方的建築元素 神社迷不要錯過!
神社在日本,不僅是當地人民的信仰代表,也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建築。
神社中,不僅含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更有別處體會不到的日本傳統風情。因此,想了解日本傳統文化的人,來到日本進行神社參訪是最快的途徑。
但金澤的尾山神社,別有於一般的神社。在入口處有著約三層樓高的西洋塔式神門佇立在此,如此中西合璧的神社場景,是在其它地方見不到的。因此也成為金澤的著名景點之一。
即使是在日本造訪過無數座神社的我,看到這樣的景象,也感到驚奇萬分。這一天在金澤,看著觀光導覽手冊上的照片,立即決定前來探訪。
尾山神社距離公車站牌「南町」相當近,步行3分鐘即可抵達,金澤車站有不少班次都有經過。但由於長途旅行,為節省經費,因此決定從金澤車站步行至此,約三十分鐘即到達正門。
站在門口的大鳥居前,西式的神門映入眼簾。如此景象,在其它神社均不曾見過。門口的大鳥居原本位於金澤城,後來才移至此地。
尾山神社的神門,建於明治8年(1875年),整體以木造的架構建設而成。由當時的建築工藝家「津田吉之助」所設計建成,為一棟融合東方與西方的三層式門樓。
在此提醒大家: 根據我在台灣網站及部落客的文章內容查詢的結果,大家都說此門樓為荷蘭建築師所建造。但我上日本網站,利用日文查詢的結果,顯示此處的設計者為「津田吉之助」,並也強調了西方人設計的說法是錯誤的。
或許是一開始台灣的日本觀光網站內容有誤,才傳達了錯誤的資訊給部落客們,請大家特別注意。
建築的最下層由石磚與木材所搭建,第二層為和式的傳統色彩,第三層為西洋式彩色玻璃窗,最頂端為日本最古老的避雷針,是這棟門樓最有名的幾個特徵。
在明治時代,文明開化期的日本,這棟融合了西方藝術概念的建築物在當年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徵意義。因此現在這棟門樓已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國指定重要文化財」,予以妥善照護。
圖片來源:尾山神社官網
神社境內不大,從神門進入後往前走幾步即到達拜殿。官網有地圖可以瀏覽,並有各項設施的介紹。
拜殿採用「入母屋造屋根瓦葺」所建造,是一種受到中國的寺院建築影響而生的建造方式。
尾山神社由戰國名將「前田利長」為祭祀父親「前田利家」所建立,最初在1599年於卯辰山落成。
幕末期間,前田家出現財政問題,此神社也荒廢了一段時間,其後在石川縣參事及教育部的計劃下,於1872年將尾山神社遷移到現在的位置。
這裡過去曾是前田家歷代藩主所居住的「金谷御殿」舊址。
這一天來到此地的遊客並不多,因此可以盡情悠閒的拍照,相當愜意。
過去曾使用導水管從犀川上游引水至金澤城,多年後在神社地下挖掘到當時導水管分支的遺跡,此分支過去用來引水至神社內神苑的池子。
上網稍微查了一下資料,關口先生是為明治初期的教育家,至於他做了什麼事情值得在神社境內立碑紀念,就沒有再多關心了。
「母子順風之像」,不知其意義為何。如果晚上看這雕像想必有點恐怖就是了…。
井村德二是位明治時期的石川縣政治家,境內也立了座碑來紀念他。
日本的神社,除了本身祭祀的神明之外,也有著各式各樣的「雜景」與紀念碑。這些雜景與神社的歷史或許多少有些許關聯,但如果沒有認真研究的話,還真不知道這些雜景背後所代表的意義。
前田利家的紀念碑,雕像的右手舉了根長槍,正是前田利家擅長的武器。
境內的攝社稱作金谷神社,祭祀著前田家二代至十七代的藩主與其正室。現在的尾山神社正建立在過去歷代藩主所居住的「金谷御殿」舊址上,相信歷代藩主的精神至今仍在此地,守護著這裡。
尾山神社的神苑過去是金谷御殿的庭院,經過了多年依然保留至今,是一座地泉迴游式的庭園。現在也被訂為「石川縣文化財」妥善維護。
據說這裡是模仿古代樂器所建構的格局,但個人對此方面沒有特別研究,因此也不知道該怎麼從這樣的角度欣賞。
庭園中的池水,過去是從兼六園的溪流中導入,現在則採用地下水。
池中的大棚架,也是這裡的地標之一。不少介紹尾山神社的文宣內都會有這座棚架的照片出現其中。
尾山神社雖然知名度及地位不比日本眾多具有長遠歷史的社寺來的響亮,但其神門的建築風格為這裡增添了不少慕名而來的遊客。
另外,神社除了正門的西洋式神門之外,在另一邊還有一處「東神門」也是非常具有參觀價值的景點。
東神門原來是金澤城的二之丸唐門,在昭和38年時被移至此地,做為神門之一。現在已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國有文化財,相當具有紀念價值。
可惜來到這裡時,沒注意到這裡,因此與這珍貴的歷史文物擦肩而過,令人感到婉惜,想看東神門的朋友們,可以在自己上網查找囉。
——————————————————————
參觀資訊
地址:石川縣金沢市尾山町11-1
交通:
1. 從JR金澤站乘約10分鐘於南町站或香林坊巴士站下車(東口巴士站7至11號巴士)。
2. 金澤循環巴士也停以上兩個巴士站,但從金澤站到此需要30多分鐘。

